中国台球之现状分析


  中国人打台球,是从“野球”开始的。街边支起一张木质的球台,几根粗糙的枣木杆,一群挽着袖子叼着烟卷的小青年整天以赌球为生。球在这种称为“包厢”的球台上滚动可以听到木板的回声,那时谁能连续灌几个就是高手了,准能震得众人目瞪口呆。台球在国人心目中的最初印象是灰色的。十几年过去了,中国台球仍在边缘苦苦挣扎,许多热爱台球的年轻人都感到迷惘和失望,这是为什么?引用足协某人的一句话:中国台球就像个被扒光了衣服的人,没有什么是不敢面对的,让我们来揭开疮疤吧。

一、中国台球缺少规范化。

  尽管现在大城市中已经有不少器材、场地比较理想的大型球房,但我们必须承认,更多的地方球房条件很差。台球不象足球,一个破皮球就能练出个贝利,它对器材的要求很高:球台坑洼不平,就无法用柔杆,只好大力去灌;杆和球质量太差,打不出所谓的九个击球点,走位根本无从谈起。就因为器材差,在一些小城镇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:尽管很多人打得很准,但连最起码的低杆都不知道!想想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,再有天赋的少年又能怎么样?当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无法再进步了,扼杀了多少人材!再有,即便有了说得过去的器材条件,但有多少人懂得比赛规则?全国都在打黑八,可真正能按十六彩球规则去打的,恐怕千分之一都不到,各地的规则就像方言一样,全国至少能讲出几百种来!没有正规的规则,就谈不上防守,只知道拼准度,对台球的理解就是片面的。记得看过庞卫国同一名世界职业八球选手的比赛,他空有一身准度,连续被对手做死,三下两下就被清台了,根本没有发挥的机会,这是中国球手普遍存在的问题。如果按打球的人数来统计,中国绝对是世界第一台球大国,为什么水平不行?有人说是球手不争气,但我看缺少规范化的现状才是主要原因。

点击这里关闭本窗口

二、打球的人文化素质偏低。

  台球被人冠以“绅士运动”的美称,亨得利、戴维斯这些好手场上的一举一动都展示着优雅,但在中国,我们很难把台球和绅士联想在一起。台球在中国大量出现的那个年代,围在球台边的主要是带着一身混混儿气的无业年轻人,他们打而优则赌,一些人在赌中渐渐练就本领并以此为职业。时至今日,他们中的极少数能转入职业,成为某球厅、球台厂的签约球手,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,即使不多也可以维持生计。但剩下的人呢?只好自谋生路,很多都是过一天算一天。至今很多国人仍然认为台球是游手好闲的无业青年玩的东西,是赌博的工具。他们这样说是有根据的,想想看,我们身边的那些所谓高手中哪个是读过大学的呢?台球圈子里的人素质偏低是无法否定的事实,而且个人台球水平和文化水平往往成反比。可喜的是中国人的整体文化素质在提高,人们的认识也在改变,打台球的人越来越多,条件越来越好,许多人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项运动。但等到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的那一天,我们还需假以时日。

点击这里关闭本窗口

三、中国台球协会的工作力度不够。

  到今天为止,中国台协连个网站都没有,苛刻点说,除了在某些台球比赛的转播中,能听到台协某位人物的一张比韩乔生还讨人厌的臭嘴外,我没见过台协做任何工作!我猜想台协也是由一帮球皮子组成的吧,或许他们根本就什么都不懂。去看看台湾撞球协会的网站吧(www.rocba.com),之所以今天台湾能成为世界九球强队,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。当然,协会与该运动本身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,象足球火了足协也就有了钱,成了媒体的焦点。但在中国台球至今默默无闻,台协难道不应该反省一下么?

点击这里关闭本窗口

四、媒体对台球运动的关注不够。

  今天的保龄球、高尔夫,一出现就以娱乐身心的形象而成为媒体的宠儿,赛事不断,报纸、电视也都极力推崇,到了周末,到处可见全家人一起打保龄的身影。与它们相比,中国台球可谓生不逢时,在80年代,中国人还没有什么娱乐休闲的概念,打台球、玩游戏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,哪里想得到这也可以作为一种职业?诺大个中央台,只有周三晚上能看到半个小时左右的台球比赛精选,让我们这些球迷盼得眼巴巴的。国内的台球赛事,一般都是台球器材厂商出资,其它的商业赞助几乎没有。比赛的奖金少得可怜,一位球手曾对我感慨:这样的比赛真没劲,即使得了冠军,奖金还不够食宿和来回的车费呢!中国台球,离商业化还差得很远。



点击这里关闭本窗口